对个体来说理性的选择配资股票最新行情,对整体而言一定是理性的吗?这真的不一定。
股票配资是一种融资方式,允许投资者使用借来的资金购买股票。配资公司提供杠杆,让投资者可以放大其投资金额,从而增加潜在收益。
从微观经济学进入宏观经济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微观经济学觉得不证自明的问题,到了宏观经济学那里就得再思量一番了。这有点像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区别。牛顿力学更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微观经济学也一样。量子力学却会告诉我们一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比如两个粒子会相互纠缠,即使距离遥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也能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里也有很多这种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经验违背的奇异现象。
如果从微观决策的角度来看,量入为出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做法。一个家庭如果花钱大手大脚,甚至寅吃卯粮,难免会陷入困境。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节俭是一种美德。但如果每个家庭都把钱省下来,都不去消费,总需求就相对不足了,结果,每个家庭的处境反而会更糟糕。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就讲了这个“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位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写的讽刺诗。曼德维尔写到,一群蜜蜂本来天天大吃大喝,十分繁荣兴旺,有个哲人教育它们,这样怎么能行呢,得勤俭节约才对啊。蜜蜂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这个蜂群反而衰落了。
即使在经济学家里,绝大部分人也仍然相信要遵循日常经验,他们认为政府不能增加支出,能省就省。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要平衡,最好有财政盈余。这种想法并没有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紧缩财政”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事实否定,却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更加流行了。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萧条。当时,英国和美国的主流观点都是要紧缩财政。英国财政部的观点是,所有政府通过借款筹集的资金,都是从贸易中抽走的,因此政府借款将抑制贸易,并挤出政府投资。更有名的是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的观点。他说,应对大萧条最好的办法是清算劳工、清算股票、清算农民、清算房地产。他的观点因此被称为清算主义。安德鲁·梅隆好像跟大家都有仇,他恨不得将所有的人都置于死地才快乐。在他看来,这样做是为了把经济体系中腐烂的部分切掉。这样的清算当然很痛苦,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别无选择的。
为什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呢?我们已经讲过,不是在所有时候,供给都能自动地等于需求。当经济衰退到来的时候,人们的恐慌心理占了上风,所有家庭都不敢消费,所有企业都不敢投资。古典经济学家说,只要工人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总是能够找到工作的,之所以出现失业,是由于出现了工会这种东西,使得工资失去了弹性,变得“刚性”了。那我们来想一想,假设工人为了保住工作,愿意接受工资下调,但如果所有工人都这么做了,工人收入总体减少,他们只能消费更少,产出会随之下降,于是,可能会有更多的工人不得不失业,或是接受更低的工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同样,在经济衰退时期,任何一个理性投资者都会选择持有现金,而不是盲目投资。于是,所有投资者都持有现金,投资就会更少,产出会进一步下降。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时候,需要政府挺身而出,用政府的支出,补上总需求的缺口。只有政府行动起来,民众才能恢复信心。如果是在衰退时期扩大支出,由于总需求不足,政府支出不仅不会挤出私人投资,还会引诱私人投资一起加入。在衰退的时候反而实行紧缩政策,好比让卧床不起的病人起来跑马拉松,名义上是为了他好,是为了让他通过锻炼变得更加健康,实际上是让他去送死。在公共财政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国王的信用评级是很低的,经常赖账、破产。但是,随着财政预算制度的建立,政府信用已经高于企业信用,政府可以收税、可以印钞,这是私人部门绝对无法比的,这意味着,政府的借债能力远远大于私人部门。
万物皆有度。如果政府缺乏节制,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当然是一场灾难,但我们更容易犯的错误是高估债务的压力,过早、过狠地紧缩财政。我们把欧洲出现的经济危机称为欧洲债务危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谓的欧猪五国,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PIIGS),其实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真正遇到债务问题的是希腊。爱尔兰出现的问题是银行业盲目扩张,西班牙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葡萄牙的问题是借的外债太多,意大利则是出现了经济增长疲弱综合征。即使是希腊,也不能通过紧缩财政的办法解决其债务问题。归根到底,还债必须有收入,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收入才能增长,才能还得起债。
1933年,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总统罗斯福改弦更张,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一开始效果确实不错,但罗斯福害怕出现债务赤字,一看经济稍有起色,就匆忙改为紧缩财政,于是,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双重危机,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反复,病情刚刚缓解,马上停止吃药,一停药病情再次逆转,政府还得再用财政刺激的药方,折腾了几回,日本就陷入了失去的十年。
(作者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熵一资本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举报 文章作者
何帆
相关阅读
每个成功的AI初创企业背后都站着科技巨头|盘点科技巨头AI投资
微软、谷歌和亚马逊去年达成了一系列大宗交易,占2023年新兴AI公司融资额270亿美元的三分之二。
02-27 18:22
美国财政刺激会影响通胀么?
从支出端来看,美国财政支出中的“法定支出”主要与民生福祉相关,比如社保、医疗、失业补贴、其他支出等重要分项。从宽财政视角看,2023财年美国财政收入的边际缩量主要源自于资本利得税减少和多项税收的退税、免征额提高,具有明显的“收入补偿”和“通胀补偿”特征。
2023-12-28 16:13
三个万亿级财政重磅政策,释放什么信号?
地方发行超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预计超2万亿元2024年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财政加力稳增长和防风险
2023-10-26 16:01 牧原股份:第三季度随着猪价上涨 每个月经营性现金流为净流入
2023-10-21 21:35
蚂蚁集团发布金融大模型:每个关键职能,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次
8月底配资股票最新行情,蚂蚁金融大模型已通过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执业医师资格、执业药师资格等专业试题测试。
2023-09-08 22:4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